草原生态系统——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

发布时间:2020/7/6,浏览人次:2992

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


一、资源利用现状及草原退化现象

  我国草原(rangeland,包括荒摸)生态系统分布在西北半壁,是全国重要的可更新资源和畜牧业基地。这里有约7000种高等植物和上万种动物,是生物多样性很高的地区。这里居住着蒙古族、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,千百年来逐水、草而居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、人口激增、牲畜头数不断增长,开垦面积也迅速扩大。国外北美的高原草原已开垦殆尽,改成耕作农田,盛产玉米和小麦。我国亦有类似情况。目前,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大致有三种利用模式,一种是传统式的牧业经营,以天然草原放牲畜为主,如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及新疆山地草原区等;一种是开垦草原为农田,进行了农业生产。如东北平原及黄土高原等;还有一种介于以上二者之间,农牧并存。如鄂尔多斯高原及黄土高原的一部分。
  20世纪60年代以来,草原生态系统普遍出现草原退化现象(grassland degeneration),其主要特征是:
  ①群落优势种和结构发生改变。草群变矮、变稀,可食性牧草减少,有毒草和杂草增加,如青海果洛地区草原退化后,有毒草和杂草增加到30%~50%,而优质牧草种类下降到4%~19%。②生产力低下,产草量下降。我国各类草原的产量普遍下降。如新疆乌鲁木齐,1965年每亩草场平均产草量85kg,到1982年已降至53kg。③草原土壤生态条件发生巨变,出现沙化(sandification)和风暴。20世纪30年代美国、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都曾发生过在破坏草原后出现了黑色风暴。1934年5月11日美国东部飞来浓密昏黄的沙尘,遮住了天空,纽约一片朦胧,空气中含土量是平时的2.7倍,芝加哥全城积满了1200万t土。失去了草原植被的保护,狂风将35000万t肥沃的泥土刮起形成了这场黑色风暴。风暴之后,农民惊讶地发现他们开垦的土地表层的土壤已经荡然无存。原先的溪流消失了,水井干枯了,牛羊大批死亡。成千上万农民不得不被迫流落他乡。1995年5月的一天黑风暴袭击了我国内蒙古阿拉善盟,据目击者称:“自西北方向滚滚而来,铺天盖地,形如烟云,刹那间一片黑暗,能见度为0"。风刮到了11级,刚返青的牧草被沙石扫光,约3万亩小麦、玉米全被沙石打死,仅阿左一个旗丢失牲畜100000头以上……④固定沙丘复活、流沙在掩埋着草场。草原生态系统一直占优势的禾草逐渐消失了,平平的草原突然出现了冲沟,车马难以通行;老鼠、蝗虫猖獗危害。据调查,青海省的高原鼠兔达6亿只,鼢鼠1亿只,年消耗饲草84.5亿kg。使本已退化的草群遭受更大灾难。⑤动植物资源遭破坏,生物多样性下降。草原上著名的药材——甘草(glycyrrhiza inflata)近年来迅速减少。新疆巴楚县已有2万hm2被挖掘一空;驰名中外的黄芪,在草原上已很少见到。野生动物的滥杀乱捕十分严重。许多种类濒于灭绝。如野马、野骆驼已在草原上绝迹,紫貂、盘羊和白鹳等已濒临灭绝,鹿科动物及黄羊等数量锐碱。过去草原到处游荡的地鸨,现已几乎绝迹。

  草原在全国范围内退化着。20世纪70年代中期,全国退化草原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15%,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增加到30%以上。全国草原退化面积以每年1000~2000万亩的速度扩展着。以水草丰美著称的呼伦贝尔草原已有23%退化,鄂尔多斯高原草原已有68%退化。


二、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

  1.做好生态区域划分工作
  要在全国不同草原地区建立草原生态研究站,形成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网,认真做好全国及有关省区草原植被和天然草场资源的调查工作,以确定不同生态类型草原系统的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向。这是开发草原利用国土资源及正确制定草原规划的基础工作。
  2.草畜关系的研究
  对于草原生态系统而言,牲畜处于第一级消费者的位置。它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,同时又受人类的控制。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载畜量的关系是草原建设的核心问题。草地产量与载畜量之间有关系,理论上有三种模式。
  第一种模式,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草群产量降低;

  第二种模式,达一定放牧强度水平时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;

  第三种模式,先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产量上升,达最适放牧强度时产量达最高,而后又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。更重要的是载畜量与动物产品的关系。当载畜量增加时,虽然牲畜个体的产量有所降低,但单位面积的畜产品产量却能增加,达最高点后,如载畜量继续增加,则单位面积产量迅速降低。
  放牧压力过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在典型草原地区的内蒙古镶黄旗有草原600万亩。20世纪50年代饲养着11万头牲畜,平均每头畜占有54亩草场,当时是保持原始状态。20世纪60年代以来,一直维持在30万头左右,平均16亩/头左右。在这样的放牧压力下,草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。原生植被针茅已让位于冷蒿等杂草,盖度明显降低,生产力下降,草原退化已成事实。载畜量过大引起草原退化;载畜量过小,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。据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试验,当牲畜采食量超过地上产量的40%~50%时,就会引起产量降低、草质变坏,从而导致经济收入的降低。只有维持在这一限度内,产出才是最高的。
  应对不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动态进行深入研究,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最适载畜量,严格控制牲头数,合理利用制度,保持生态系统长期稳态。

  3.建立我国人工草地带
  我国草原地区有着广泛的资源潜力,具备建立人工饲料的条件。这一地带从额尔古纳河东岸起往西,穿过黄土高原,全长约4000km。这是建设人工草地的好地方,以实现畜牧业的集约经营。

三、草原的科学管理

  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。我国在保护天然草原生态系统,加快草原建设方面都先后制定了有关草原的管理办法和条例。我国《草原法》已于198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。这是我国对草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,合理利用的开端。一些地区制定了合理草畜比,防止过度超载。草原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干旱、半干旱气候条件下,所受的压力和反馈能力却是十分有限的,较为脆弱的。但是,目前,有些草原生态系统耕作粗放,管理不善,必须加强科学管理。如东北松嫩平原北侧的克拜地区,是草原生态系统内水分、土壤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,黑土层厚达50~70cm以上,有机质含量可达6%~15%。可是开垦几十年来,水土流失,从不投入肥料和成本,致土地肥力基本耗竭。这种掠夺式经营至今还在延续。在有些地区,群众挖取燃料。据计算,鄂尔多斯地区群众每户每年需挖10亩沙蒿做饭,全盟每年挖柴引起沙化面积达130万亩,且是流动沙丘。所以,必须扭转这种开发和经营。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中抓住这两个主要问题:载畜量过大和粗放经营。草原生态系统的建设会有大的进展。


草原放牧.jpg

图片来自网络,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


——摘自科学出版社·蔡晓明编著·《生态系统生态学》·第三篇 自然生态系统·第十五章 第三节

相关资讯